在莫內特展看到維梅爾展出訊息時,小的我心中真是充滿了振奮之情。
畢竟台灣的美術展覽來來去去總不外是印象派那幾位討喜的畫家,又或是達文西、達利、畢卡索等明星級巨擘,其它在藝術史上雖然聲名顯赫,但卻較不為普羅大眾所知道的畫家總是與台灣緣淺。現在,荷蘭三大藝術家之一,和梵谷、林布蘭齊名的維梅爾居然來到台灣展出,太陽是要從西邊出來了吧?總之,不管太陽是從東邊出來還是西邊出來,只要維梅爾來台灣展出,就算太陽不出來,我都要去朝聖的!
那天興匆匆到達中正紀念堂,雖然花了不少時間找展場,心中仍充滿了期待,進場時,門口的檢票人員說:「展場禁止飲食,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閃光燈。」當場小的我結結實實的愣住了。啥?這種名家展覽居然可以拍照?天上掉餡餅了嗎?策展單位也太大方了吧!而我居然在出門前只隨手抓了25mm那顆鏡頭配機身,厚~~~~~~~><
不過人都已經進展場,我也不可能再回家去拿廣角鏡,就這麼帶著小小遺憾的心情走進展區,一頭栽進維梅爾的世界,然後,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咦?好像怪怪的~~~
不死心的趴到畫作前用力的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那古畫的破損痕跡、那名家的筆觸,即便小的我再沒慧根,展覽也看得不多,這些畫怎麼看都不像真跡,滿懷疑問的找到現場工作人員詢問,得到了答案:「現場所有畫作都是複製品。」
好,很好!!天上不會掉餡餅,就像這種世紀名家的展出品更不可能來台灣展出就被外星人附身破例開放拍照,當場小的我真是如當頭冷水澆下,滿腔熱情連吱都不吱一聲就熄火了~~~~~=.=
回家後GOOGLE了下官網,官網是這麼寫著的:「……荷蘭台夫特維梅爾中心獨家授權製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美術館,能促成37幅維梅爾一生畫作的共聚一堂。這項前所未有的展覽,用各種不同的教育角度、最新數位印刷技術及多樣的操作體驗,透視維梅爾這位謎樣的畫家……」
這段文宣寫得實在太深奧兼高明了,以本阿Sun粗壯的神經,萬萬猜想不到所謂的最新數位印刷技術是指複製畫作啊!
當場我心中洶湧的淚水足夠化為尼加拉瓜大瀑布,把小的我沖到世界的盡頭。還我珍珠之光、還我荷蘭黃金時期的巴洛克藝術家傳奇維梅爾的真跡啊)))))))))))))
總之,這其實就是一場維梅爾的教育藝術展,分成六大展區,從台夫特風景到維梅爾的創作秘訣再到十七世紀的荷蘭人文風情,在展覽中都可以看到。只是,小的我想看原作啦~~~T_T~~~
好了,砍普練完畢,來聊聊維梅爾。
想像力是藝術家身上一雙無形的翅膀,讓他們能夠飛到凡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為人間帶回難以言喻的美麗風景。
不過,即使維梅爾再有想像力,1675那一年,賣不掉畫作、貧病交加在病榻上咽下最後一口氣的他,在那一瞬間,他是絕對想像不到,在未來的19世紀,法國藝術評論家湯勒.布耶格(Thoré-Bürger)會走進海牙的美術館看到他的「台夫特一景」,被這幅畫深深吸引,此後不斷研究他的畫作與相關資料,終於還給他應有的藝術地位。
他更想像不到二十世紀初,他會成為贗品市場最受歡迎的畫家之一。
他依然想像不到那個叫凡.米格倫的傢伙可以模仿他的早期畫風,騙過歐洲許多赫赫有名的藝術評論家和美術館館長,為他們的贗品集團賺進天價的收益。
↑讀樂譜的女人.米格倫
他更不可能想像得到,1996年海牙「莫里斯邸宅美術館」會向世界各大美術館情商借來23幅自己的創作真蹟,舉辦維梅爾特展,而這場特展才預售就被各地旅行社壟斷,搞到後來居然向電影售票方式學習,分時段售票以便控管入場人數,整個就是威風澟澟、瑞氣千條。
倘若維梅爾知道自己生前賣不掉,死後被妻子拿去向麵包店抵債的作品,未來竟如此炙手可熱,在藝術交易市場上以天價流通,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楊.維梅爾(Jan Vermeer)1632年出生於荷蘭台夫特,與林布蘭、梵谷被並稱為荷蘭最有影響力的三大畫家。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受到「北極漩渦」的影響,屢屢創下低溫,學者認為可能重新回到17世紀「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而這所謂的小冰河期正是維梅爾身處的年代。
歐洲大陸迎接寒冬降臨的同時,也如火如荼的展開啟蒙運動,英國的牛頓正坐在蘋果樹下等著被蘋果砸腦袋;法國的笛卡兒因為理論不被本國教會接受,流浪到了荷蘭;理性與科學帶領歐洲邁向先進的國家,荷蘭推翻西班牙的霸權,迎來橙家(奧蘭治)王朝的盛世。而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聯合境內的貿易商,帶動了資本主義的興盛。
看過日劇仁醫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在劇裡,古江戶時代把西醫稱為蘭醫,那是因為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龔斷了日本的貿易,但也將科學技術傳到日本。在那個年代,荷蘭堪稱掌握了亞洲的海外貿易霸權。
而十七世紀的東方又發生了什麼事?氣溫的驟降不只降低農人的生產力,也帶來了嚴重的疫病,使得明朝不管在財力或人力兩方面都不足以阻擋流寇作亂,由農民起義的政權正面臨關門大吉。在國境的東北,滿族虎視眈眈等著接手這個龐大的帝國,不平等條約還是很久以後的事,雖然台灣曾被荷蘭佔領,不過又被鄭成功趕跑,而後在康熙年間納入清朝的版圖;東南沿岸的居民因為謀生不易,冒險遠赴南洋去尋找新天地。
在這歐洲人忙著和新世界接軌,中國卻怕被洋鬼子沾了泱泱大國的光,忙著閉關鎖國的時代,對歐洲人而言,中國是一個充滿著夢想和財富的地方,這全拜馬可波羅在監牢裡口述,由他的獄友文字記錄的那本「遊記」所賜。
馬可波羅遊記裡記載的東方世界太過美好,空前絕後的強大帝國(元朝)、不可思議的豪華宮殿、輝煌的藝術與文化,在十五世紀時便促使哥倫布一手揣著遊記,滿腔熱情的橫越大西洋尋找中國,然後不小心發現新大陸。
即便相隔了近三百年,歐洲早擺脫了黑暗時代,中國景德鎮的製瓷技術仍是世界之冠,絲織品細膩精緻的織工與色澤也令歐洲人為之驚豔,大批歐洲商人不遠千里來到中國運回大量的陶瓷、絲織品,雖然那時景德鎮的青花瓷上品是拿來進貢的,次品才會流入市場,這些歐洲商人拿到的可能還是次品中的次品,但這一切卻沒有影響歐洲的中國熱,那是一趟冒險之旅,沒有被無情的海洋和假借國家名號的海盜給幹掉,那就是一夕致富。
↑展場中的瓷器,沒看到解說,不過小的猜想應該不是中國的青花瓷而是台夫特藍瓷。
熱絡的商業市場使得平民百姓的生活開始優渥起來,產生了一群有別於世襲貴族的中產階級平民百姓,他們有能力也願意消費藝術品來提昇自己的身價和地位,藝術不再是宮廷或教會的附庸品,而普及到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這段時光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期,是荷蘭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且不論這一段假貿易真搶奪的歷史是非對錯,生長在這個時代的維梅爾,那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自信的年代。維梅爾所出生的台夫特也因為這股子中國熱,由十六世紀的釀酒重鎮轉型為陶瓷重鎮,在那段時間裡,不乏許多模仿中國青花瓷的台夫特藍瓷,連圖樣都充滿了中國風,那是屬於十七世紀荷蘭人所想像的中國風,拼拼湊湊大雜燴式的圖樣在中國是看不到的,卻紀錄了歐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以荷蘭風俗畫聞名的維梅爾,在作品裡呈現的便是這樣的氛圍,用一種清冷的、旁觀的、帶著詩意和隱喻的方式。
維梅爾一直被歸類為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而巴洛克藝術,是十七世紀初起源於義大利羅馬的藝術風格,接軌了文藝復興,以著一種戲劇化的、極盡雕琢裝飾的風格,影響著歐洲的各種藝術形態。
↑聖彼得受難.1601.卡拉瓦喬
在羅馬起源的巴洛克藝術,依然是宗教下的附庸品,是教廷拿來對抗宗教改革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有著華麗且充滿張力的表現方式,但當巴洛克來到荷蘭,接收了新世界的文化衝撃和新的知識所帶來的理性思考與秩序,所呈現的戲劇化及繁複的裝飾就以著不同的形態,展現在我們面前。
↑夜巡.1642.林布蘭
維梅爾算是很典型的早期藝術家,以他曾經擔任聖路加行會(當年的荷蘭畫家工會)會長及民兵團組織領導者的地位,要說他活著的時候默默無聞是有點說不過去,不過據說在他所居住的鄉里中,有這樣地位的人多達八十人,所以維梅爾的家境可能就是小康,好野不到哪去。
相較於維梅爾在增產報國,為荷蘭增添勞動人口的成就(維梅爾和他的妻子共生了15個孩子,其中4個夭折),他在繪畫領域的生產數字就顯得淒涼多了,目前為止只有37幅畫作被認為是他的真蹟,其中還有三幅沒人敢蓋章簽保證書,這個數字,就算再加上一些預估沒有保留下來的作品,藝術史學家普遍認為大約也就四十到六十幅,以他二十多年的繪畫生涯來計算,一年就兩、三幅作品,這個數字委實是太少了,學者們雖然推崇大師對自身畫作精細程度的追求,不過以這個產量要養家糊口,是太困難了。
生前小有名氣,一直到駕鶴西歸近兩百年後,才由藝術評論家還他一個公道,確認他在藝術史中的地位,這中間,西洋美術史上屬於維梅爾的那一塊就像被蓋上國防布,狗不理貓不睬的,也使得他的生平資料非常稀少,讓這位偉大的荷蘭畫家充滿了謎團。
一般認為,維梅爾早期的作品有可能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在他的37幅作品裡,有三幅是宗教、神話題材。
↑黛安娜和她的同伴.約1653~1656
附帶一提,維大師不太愛在畫作上加日期,簽名風格又多變,所以大部份作品完成時間只能猜測。
↑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家中.約1654~1656
↑聖巴瑟大.1655
以上這三幅作品雖然可以看出是巴洛克時期熱愛的宗教、神話題材,不過有趣的是,畫作裡的人物穿的是荷蘭傳統服飾。同樣的題材,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展現不同的人文風情。
↑老鴇.1656
這幅畫受到稍早的畫家「巴布倫」的作品啟發,以當時流行的諷刺主題來突顯付費的愛。看似純潔的少女低眉垂目,一臉溫婉,一隻手卻張開,等著接過嫖客支付的嫖金。嫖客毫不客氣的一手襲胸一手付費,身後老鴇探頭探腦,似乎是在湊趣也在衡量這筆交易是否划算,最左側的樂師則一手拿酒杯一手拿著樂器,朝觀賞者的方向看去,讓看畫的人也參與了這一幕,使得這幅畫作帶著一種冷眼旁觀的氣氛。附帶一提,這位樂師據說可能就是維梅爾以自己為作畫形象。
除了早期受到義大利的巴洛克藝術影響,一般認為,維梅爾的畫風有可能也受到同樣是黃金時期的傑出畫家林布蘭的弟子法布利契亞斯(Carel Fabritius1622-1654)的影響,法先生獨樹一格,明明師父林布蘭以強烈的、充滿戲劇張力的光影對比聞名於世,法先生卻走出了自己的路,以全光畫法和自己的師父叫板(大誤),再加上法先生曾經在台夫特定居,如此看來,也走全光、甚至高光路線的維梅爾,受到法先生的影響是極有可能的。
↑沉睡的女僕.約1656~1657
↑窗邊讀信的女子.約1657~1659
這幅畫的前景地毯與水果,據說是維爾第一次採用點描畫法,不過小的看的是複製畫,完全看不出個端倪來~~><
維梅爾之所以被稱為風俗畫家,便是因為當年的畫家如林布蘭,多是以幫中產階級或貴族繪製肖像畫賺取收入,但維梅爾的畫作卻大多取材自市井小民(尤其是女性),細膩的紀錄了她們的生活點滴,讓十七世紀的荷蘭人文風情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小街.約1657~1661
維梅爾的風景作品非常少,37期幅作品中只佔兩幅,小街便是其中之一,這幅畫作很像在看候孝賢的電影,以一鏡到底的手法,上演著荷蘭婦女的日常生活,安安靜靜、清清冷冷。
↑台夫特一景.約1660~1661
在維梅爾創作這幅畫的年代,未來那群親自走進大自然現場作畫的巴比松畫家們還在排隊上天堂等著投胎。十七世紀不流行風景畫,也不流行到戶外作畫,這幅「台夫特一景」被認為可能是在室內往外觀看畫成的,但因整個風景建築的結構太過縝密精緻,連磚塊、石頭的細節都十分完整,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藉助相機的前身暗箱所畫成。
每次在看巴洛克時期的畫作,我都會有一種感覺,這不就是絕妙的人像攝影手法嗎?特殊的光線運用,巧妙安排的背景,戲劇化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這都是構成人像攝影的必備要素,差別只在於現代的攝影有太多輔助器材來實驗創作,而巴洛克畫家們用的卻是豐富的想像力和觀察力。
↑軍官與微笑的少女.約1655~1660
對於喜歡人像攝影的朋友來說,看維梅爾的畫作應該特別有感覺。維大師有大部份的作品喜愛向窗邊借來光線,在少女的臉上投射出柔和的光澤,同時放大前景的人物或物體以增加視覺張力,這也是人像攝影的一大技巧。配上維梅爾愛用的紅黃藍,因此營造出屬於維梅爾,辨識度極高的色彩。
看到軍官頭上的大帽子了嗎?這個年代稍有身份的荷蘭男子,沒有一頂華麗的海狸毛氈帽是走不出家門的,海狸毛氈帽代表的是一個人的身份和派頭,但這樣的流行風潮卻造成了歐洲海狸大量被捕殺,只好向北美洲尋求貨源,用鐵製品和北美原住民交易海狸毛皮。而海狸毛在製成毛氈帽的過程中因為需要以有毒的化學溶液熬煮,使得製帽師成為精神錯亂的高風險族群。奢華的背後,藏著的是一段又一段殘忍的故事。
↑倒牛奶的女僕.約1658~1661
粗壯的女僕正以專注流暢的動作倒著牛奶,沒有誇張的動作,也沒有戲劇化的表情。維梅爾雖然屬於巴洛克的藝術家,但在他的作品裡卻少見誇張戲劇的安排,總是呈現著一種「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的日常平凡景像。
討論這幅畫隱喻意義的論述不少,不管如何,女僕取代了神話英雄、宗教聖人,成了畫作裡的主角,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具有時代意義。
↑持天平的女子.約1662~1665
這段創作時間被視為維梅爾的顛峰時期,持天平的女子和背後「最後的審判」畫作,這樣的日常畫面在維梅爾巧妙的經營下,帶著警世的意味,而持天平的女子那平靜的、正面的形象,似乎也在傳達著十七世紀賺錢無罪的資本主義思想。
↑天文學家.1668
這幅畫和下一幅的地理學家被認為有可能是系列作品,當時的歐洲在啟蒙運動浪潮下,人們追尋著新的知識,探討宇宙真理,維梅爾藉由天文學家轉動地球儀的動作,讓我們看到屬於黃金時期的求知精神。
↑地理學家.約1668~1669
新大陸不斷被發現,年輕的地理學家忙碌的更新著新世界版圖,若把這幅畫視為荷蘭強力擴張海權的精神,我想應該說得過去。
接下來談談維梅爾的必殺絕技。
「前景逆推移焦」、「多點透視」是維梅爾的創作特色,在他的畫作裡,主角很少佔據前景,總是有會一張桌子、另一個配角人物或是一道掛氈、門柱來作為前景,延展了畫作的景深,並藉由加暗前景,突出主角所在地的光線,讓畫作的主題更集中,更強烈,配合多點透視,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使得我們在看維梅爾的畫作時,有一種站在窗口往內窺視的奇妙感受。
↑音樂課.約1662~1664
維梅爾在畫作裡藏下不少的隱喻象徵,這部份因為本次展覽內有詳細的說明,小的我就不搞畏了。這幅「音樂課」展現了維梅爾典型的「光影反射」、「多點透視技法」和「前景逆推移焦」。畫作裡,維梅爾以大片的土耳其織錦桌布當作前景,人物則安排在中景靠牆面的部份,拉遠距離使得畫面景深格外強烈,而少女的臉龐還是靠牆上掛著的鏡子反射出來的。
↑維梅爾多點透視技法圖解
本次展覽在「透視之眼」區針對維梅爾的透視有簡易明白的解說。而「大師體驗」區也有暗箱在現場供體驗。可能使用暗箱這一點,使得後世的部份學者對維梅爾的創造力提出不少質疑,不過小的我親自人體實驗過暗箱後覺得,這個暗箱效果也太月朦朧鳥朦朧了,我就算整張臉貼到投射板上,看到的還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的殘影畫面,才在暗箱裡看個幾秒我就頭暈,倘若維梅爾真使用了暗箱,先別說從殘影裡界定精確輪廓有多困難,光是使用暗箱就會對他的眼睛帶來超大的傷害吧!
另外,維梅爾的畫作在修復的過程中被以儀器檢查發現有不少畫作上有著小釘孔。學者研究認為維梅爾有可能是在畫布上設定透視的消失點,釘上小釘後,拉出線條找到實際場景的對應位置,藉以判斷透視線的正確位置。
↑情書.约1667~1670
這幅畫作更容易看出維梅爾式「前景逆推移焦」。以掛氈、櫥櫃作為前景,透過幽幽暗暗的掛氈與櫥櫃,光線明亮的房間內,送信的女僕一臉鼓勵的笑容,與拿著情書略顯忐忑的少女形成了一幅印象強烈的色彩。
↑合奏.約1664~1667
多點透視也是維梅爾營造室內空間感的一大絕技,維大師貫常使用兩點以上的透視技法來增加畫面層次,讓室內牆柱、傢俱、地磚的水平垂直線產生交錯透視的感覺,因為這樣的風格太鮮明,他所畫的地磚還被稱為維梅爾地磚。
對了,畫作裡右側掛的那幅畫就是「巴布倫」版的鴇母。
↑繪畫的藝術.約1662~1668
這幅畫作代表了維梅爾創作生涯的頂點,戴著月桂冠的女子,手上拿著的小號和歷史書籍都有各自的隱喻。當年的畫家喜歡找來麻豆角色扮演作畫,林布蘭就是箇中愛好者,有時心花一開還會自己粉墨登場,過一把「摳死噗累」的癮。
在「繪畫的藝術」裡的畫家被認為是維梅爾本人,而維梅爾逝世後,他的妻子為了償還債務不得不賣丈夫的遺作,其中就包含這一幅。十九世紀初一位維也納的伯爵買下這幅畫時還以為自已買的是另一位畫家霍赫(Pieter de Hooch)的作品,看到這樣的記錄,總讓我格外心酸。
不管如何,在這幅畫裡,維梅爾以一貫的土耳其織錦掛氈為前景,營造出一個私密的空間,觀賞者彷彿是走在街道上,一個不經意瞥眼,由窗口看到了畫家作畫的場景,觀看者似乎是在冷眼旁觀著別人的世界,那充滿距離的一切卻也是真實存在著的。
既然已有法布利契亞斯的全光畫法珠玉在前,維梅爾還能在藝術評論家的心目中殺出自己的路線,成為代表荷蘭藝術的三傑之一,大師的絕招當然不會只是如此而已。維梅爾把法先生的全光畫法提升到了珍珠之光,在他的畫作裡,總有一種瑩瑩然,剔透淺暈如珍珠般的光澤,和同時期畫家充滿戲劇化的強烈光影對照相比,就像交響樂與空谷笛音,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拿同樣是黃金時期的傑出畫家林布蘭比較,這位專業藝術家兼業餘「摳死噗累」愛好者的光影充滿了電影的張力,加上畫作裡角色誇張的肢體,就像在看一部帶著提姆.波頓風格的黑色電影,強烈的反差給人震憾的感受,而維梅爾的作品就是走清新風格,雍雍容容中帶著些許清冷與壓抑,冷眼旁觀、淡看人生。
↑月亮與狩獵女神.1634.林布蘭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約1665~1667
這是本次維梅爾特展強打的作品,曾有一度被喻為「北方的蒙娜麗莎」,不過這個點評有許多學者並不認同。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很能代表維梅爾的珍珠之光特性。梅大師創作後期喜歡用透明顏料一層一層的薄塗堆疊細節,使得他的畫作色彩越來越透明,帶著珐瑯般的光澤。這幅畫作裡,轉身回頭的少女膚色像染了層光暈,配合著少女純真的神情,使得這位少女顯得份外清純動人,而少女耳邊戴著的珍珠,更細微的倒映出少女所身處的世界,在小小的珍珠裡微觀著人生。
說到這裡小的我又想歎氣了,我就是為了珍珠之光去看維梅爾的啊!可是複製畫哪看得到什麼光不光的?好吧!是我慧根不足,因為現場就有一位小朋友站在我身後,不停的對著他的女伴讚歎:「妳看這個膚色,多麼剔透,多麼漂亮,這也只有維梅爾畫得出來。」看複製畫也能看到如此激情澎湃,猴塞雷呀!
↑編蕾絲的女子.约1669~1671
這幅畫被印象派大師雷諾瓦評為羅浮宮收藏品中最好的一幅,畫裡的女子據說可能是維梅爾的妻子──那位不得不變賣亡夫遺畫,卻又想盡辦法買回畫作的不幸女子──維梅爾用薄塗法推疊出細膩的蕾絲線與細微的反光,所有細節的處理教人驚歎,畫中那安然幽靜的氣氛,更是讓人彷彿被拉到十七世紀的荷蘭。
維梅爾所創作的女性形象總是帶著點溫婉,帶著點純真和不可捉摸,激烈變動的時代和靜守在家中的壓抑女子形象,是那個時代強烈的對比。
↑讀信的藍衣女子.约1662~1665
不過也有~~~嗯~~~很難形容的女性形象。
↑在窗邊拿著魯特琴的女子.約1662~1664
撇開技法不談,我覺得魔戒的哥魯應該是以這幅畫為創作靈感。(毆飛)
↑持長笛的少女.约1665~1670
現場有特別註明作者「傳維梅爾」,表示這幅畫沒有足夠證據被確認為維梅爾的真跡。然後我每看一次都覺得好像看到清宮裡的公公。(繼續毆飛)
↑寫信的女子與女傭.約1670~1671
維梅爾難以形容的女子形象還好不多,他的女性畫像大多是溫婉柔美的,我格外的喜愛這一幅「寫信的女子與女傭」,專注寫信的女主人,和等待空檔中望向窗外的女傭,這樣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場景,在維梅爾巧妙的光影運作下,呈現一種幾乎透明的感覺,使得女主人的臉龐有一種聖潔溫婉的線條,若要說這幅畫和達文西筆下的聖母有那麼點神似,小的我是比較接受的。
這次在中正紀念堂的「維梅爾特展」雖然都是仿製畫,但結合了六大區的互動功能,稍作簡介如下:
(一)創作源起─台夫特的風景:以五台投影機同時放映台夫特的風景。
(二)追尋時光─維梅爾的一生:自然就是維梅爾的複製畫。
(三):神秘隱喻─畫作中的秘密:除了上文提到的維梅爾的透視構成方式解析,還有在他畫作裡的隱喻元素說明。
附帶一提,現場圖文解說有提到某些畫作裡曾經畫過一些事物,後來被畫家塗掉,當時一位美少女在我身後說:「這也太扯了,原本畫了什麼他們也知道,這怎麼可能?。」雖然我一向正妹有優待,但還是要說,從二十世紀開始,學者就善用現代科技如紅外線、X光等儀器去掃瞄研究畫作,達文西的「三博士來朝」就被掃瞄出上層的圖和底層的草圖是不一樣的,上層的畫作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
(四):透視之眼─維梅爾的光影:透過實體呈現,讓觀眾親身體會各種光源的差異。
(五):樸實呈現─維梅爾的色彩:呈現了畫家貫用的顏色,以及顏料的製作方式,畫布的差異。
↑那根包布套的長桿叫畫杖,讓畫家作畫時支撐手臂用的。
核桃居然也是製作顏料的材料,小的少見多怪,小小驚訝了下。
(六):大師體驗─維梅爾實驗室:裡面有上文提到的暗箱,還模擬了維梅爾的作畫場景,並提供大師畫作裡常出現的黃色毛料外套,戴珍耳環的少女的頭套,讓看倌們看完展覽後可以效法林布蘭大師過一把「摳死噗累」的癮,角色扮演兼拍照留念。
↑正好拍到這個畫面─戴珍珠耳環的小蘿莉,這位小朋友應該是混血兒,長得有夠可愛的,在這個場景裡超搭,不過沒有經過小蘿莉的媽的同意,我還是得幫她戴個面具以示尊重。
平心而論,這個特展雖然都是複製畫,不過整體的展覽規畫得很清楚,介紹也簡潔明白,幾個互動功能還滿有趣的,想要對維梅爾這位荷蘭黃金時期的大師有所認識,來看這次的展覽應該能有所斬獲,算是一個有系統、有邏輯的教育藝術展。不過若是像我一樣是衝著名家真跡來的,那就要看自己對維梅爾的愛夠不夠多了。
最後,戴著珍珠耳環的米飛。這招實在太強大了,要不是本阿Sun心情太失落,跑得太快,我真可能買一隻回家作紀念,後來回到家想起這個商品,還滿後悔的。
=========================
相關文章──
世界太複雜,那麼就來看米羅吧!《女人、星星、小鳥:米羅特展》
用光影定格印象中的悸動《國立歷史博物館.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達文西先生,您是穿越來的吧!《國立故宮博物院.蒙娜麗莎500年|烏菲茲美術館珍藏|達文西傳奇》
=========================
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Master of Light Vermeer)
展出地點:中正紀念堂(介石廳.瑞元廳)
展出日期:2014/1/18~2014/5/04
展出時間:週一至週日9:00~18:00
官網:http://vermeer.ishow.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