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石門鄉老梅村沿海有一處特殊的景觀,因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在沿海處形成海岸沙丘,而海岸交界處又有幾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後所留下來的火山礁岩地形,火山礁岩長期受到海浪侵蝕,被沖刷出一道又一道長長的石槽,縱向沒入海水中,形成特殊的海蝕溝景觀。
因當地火山礁岩的地質適合海藻類附著生長,每年春夏交接之際,石槽便會蘊育出大片綠藻,儘管入夏後綠藻會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死亡,硬化成為石灰質,但其孢子飄盪於石間縫隙,待來年又重新蘊育,在石灰質上繼續附著生長,如此生生死死不斷的循環,成了一年一次最美麗的約定,在二月到四月之際,宛若一片綠毯,覆蓋於老梅的海岸,在波浪中飄搖著如翡翠般的晶瑩鮮麗。
今年的四月中旬,在高人同學的相揪之下,小的我終於看到了這片綠石槽美景。因為這幾年早聽過不少攝影同好說,綠石槽受到人為的破壞,已經一年不如一年鮮綠,為此臨行前小的我還小小的擔心了下,會不會期待越高失落也就越大;而事實證明,綠石槽綠不綠還輪不到我擔心,我先擔心我那帶塞的八字還比較實際些。久違的瘋晨三濺客攝影之旅,前一天還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相隔一個晚上,清晨的七點和高人同學夫婦會合,天際已壓上一層厚實又沉重的烏雲,很好,小的我的雨神命格又發威了~~~T_T。
一路在淡金公路上奔馳,陽光短暫的探出頭沒多久,又馬上嬌羞的躲到雲層後,到達老梅綠石槽後,才拍沒幾張,天際便飄起雨絲來,我連要歎氣都懶了。
可堪慶幸的是雨勢不大,就毛毛雨陣仗,真是阿米豆腐善哉善哉;我帶的Nikon D7000固然防滴,不過小的我可不是金鋼不壞之身啊~~
據說拍攝綠石槽在退潮時分是最佳時機,潮水離去後,大片綠意便浮了出來,伴著有一下沒一下的海浪,搖曳著動人的姿態。
東北角的海浪是走生猛路線的,一下又一下用力拍在礁石上,極盡奮勇之能事。
當年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到城外的赤壁磯散心時,寫下「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此千古名句,雖然此赤壁非彼赤壁,但文豪筆下的景色卻也同樣在咱們東北角的小小村落上演著,海岸線上長達兩公里的那平均足有五十公分的裂痕的石槽,不正是驚濤裂岸最好的演繹嗎?
雖然帶了腳架,但白天的光線太強,又沒有減光鏡可以輔助拉低快門,不然我也想拍「捲起千堆雪」的景象,現在沒有千堆雪可捲,2266的破碎波浪,氣勢弱了不只一截。
據說這原本安靜的小村落,因為攝影同好在網路上瘋傳美圖,使得這一小方天地湧進大批遊客,少數沒有概念又或者有概念卻貪圖一時方便的遊客老實不客氣的把腳踐踏在綠石槽上,使得綠藻在逐年的退化。
小的我這是第一次來到老梅,沒有before跟after可以比較,但確實也聽來過幾次的朋友說,這片綠藻是一年不如一年,規模正在快速縮減中。
實際上站在這一小方天地裡,青翠綠意顯得疏疏落落,像一隻原本豐瞻華美的長毛狗,卻染上皮膚病東一撮西一撮掉毛,即便賸下的毛再美,也顯得氣息奄奄,失去了生命力。
幸好當天滿海岸的人,不曾見到有人直接站在綠藻上取景,都是站得遠遠的,用長焦拍攝,但海岸沙地上到處可見的垃圾,依然無言控訴著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我們卻一面尋訪著美麗,卻也一面破壞著美麗,這樣的行為,真不知教人該說些什麼才好。
站在老梅海岸上,眼前所看到的美景已足夠我驚歎的了,很難想像早些年朋友來到這裡,看到的是如何美麗的一個景象。這江山如此多嬌,雖然咱們人類的生存,不免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正因如此,我們不是更該憐取眼前景,多一些尊重,多一些愛護,讓這些美景得以永續保留下去嗎?
老梅石槽怎麼去──
大眾運輸:
淡水捷運站前、基隆火車站旁搭乘兩地對開的淡水或基隆客運,於「老梅」站下車,下車後直行過老梅社區即可到達
自行前往:
1. 高速公路國道3號(基金交流道)→2號省道→萬里→金山→石門(2號省道26.3公里處)
2. 高速公路國道1號(五股交流道)→64號快速道路→八里五股(往淡水方向)→關渡大橋→竹圍→紅樹林→2號省道→三芝→石門(2號省道26.3公里處)
3. 臺北→士林→關渡→竹圍→紅樹林→2號省道→三芝→石門(2號省道26.3公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