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寅曾經師承周臣習畫,卻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當時有人問他的老師周臣,為何學生成就能夠凌駕於老師之上,周臣說:「此無他,只少唐生胸中三千卷書耳。」

這句話翻成白話文就是:「唐寅這小子能夠在繪畫上贏過我,還不就因為他是才子,讀書跟吃飯沒兩樣,我輸也是沒辦法的。」

周臣-水亭清興圖  

明.周臣.水亭清興圖

 

 

看到這一段,看倌您可能會覺得太荒謬,書讀得多就能畫得好?那人家西方那一掛畫家怎麼辦?濟慈詩寫得好,西洋美術史上可沒聽說他的名號;雪萊是一代文豪,人家也沒左手寫詩右手畫畫,往全方位藝術家發展不是嗎?

 

您老且先息怒,容小的慢慢道來,若就中國的繪畫史來看,中國的繪畫跟書讀得多不多還真有那麼一點關係,蓋因中國繪畫的筆跟寫文字的筆是同一種筆,但西方繪畫的筆跟書寫文字的筆卻是不同的產品,在如此強大的差異下,自然造就兩種不同的文化藝術。

 

前面說過,中國繪畫的筆和寫字的筆是同一管,而中國的文字屬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圖形文字,文字藝術在中國美術史裡佔了極重要的一環,因此,能夠提筆作畫的人多少文字功力也不會太差,要寫字嘛!書總要唸個幾本才行。相對的,會寫字的知識份子要用手上的筆畫畫也不會是多困難的事,畢竟中國的文字是從圖形發展出來的,一理通,百理通。

 

在兩宋之前,因為宮廷畫院制度興盛,畫師們大多屬於職業級畫家,他們細心觀察眼前一景一物,為宮庭記錄大小活動,技巧純熟、畫風細膩。但接下來元朝統治中國後,因為奉行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的指導原則,對這些風月雪月的玩意兒不屑一顧,遂廢除宮庭畫院,為了生活,眾家畫師只好另行謀出路,紛紛轉行幹別的事,這段中斷的繪畫史便由也能畫上幾筆,不靠繪畫維生的文人們接續下去,就此開啟文人畫的世代。

北宋范寬寒景雪林圖  

北宋.范寬.寒景雪林圖

 

此後至明清兩朝,中國的繪畫史都由文人所領導,這群文人沒像兩宋的畫師那麼重視細節的精準度,也不取法於大自然,他們的畫充滿書法氣息,講究筆墨趣味性,把文人形象的瀟灑不羈、閒適自得等等諸多情緒化為筆觸墨色放入畫裡,這也就是繪畫史中「宋人丘壑,元人筆墨」的由來。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1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局部)

 

 

不過儘管如此,明代的大家們所遵循的文人畫多少還是沾染了或兩宋院體,或平民繪畫風格,一直到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時代,水墨在這位才子的手下得到新的解放,徐大才子的人生比唐寅更加坎坷,滿腔的抑鬱不得志與和命運的憤懣化成瘋狂肆意的線條墨色,大塊揮灑出文人畫的篇章,後來又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為文人水墨畫加以背書,這位有才無德的書法家除了寫寫書法著實幹不出什麼好事,但在藝壇的影響力卻頗大,發表了一篇繪畫南北宗謬論,說道南宗(文人畫)勝過北宗(畫院),此後畫壇爭相以展現水墨筆觸為繪畫主流,不只不再觀察自然界的四季遞嬗,更以模仿名家筆韻為樂,中國繪畫的路也就越走越窄,難再發展出新的觀點。

徐渭.墨葡萄圖  

徐渭.墨葡萄圖

 

 

可以慶幸的是,唐寅生活的年代還沒到董其昌作威作福的年代,雖然是文人作畫,但他的畫作裡卻融合了畫院與文人畫兩種筆法,這次故宮的明四大家特展裡,將唐寅的創作分為四大類:「詩畫山水」、「花卉竹石」、「書法藝術」、「仕女人物」,本阿Sun的書法著實就是一個慘不忍睹的情況,所以這門藝術且容小的我跳過,咱們就來看看才子筆下的繪畫世界。

 

唐寅的山水畫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摹仿時期,受到同為明四大家的沈周及文徵明的影響,文人筆墨較濃,第二階段轉化期拜周臣為師,朝南宋院體畫家如馬遠、夏圭等作品取經,行筆秀致典雅,第三階段則是成熟期,融合了宋元兩代畫家的長處,於瀟灑時大開大闔狂放不羈,於悠遠時秀潤細膩注重格局,同時也受到平民藝術的影響,晚年時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雙松飛瀑圖  

↑摹仿期作品.雙松飛瀑圖

 

江南農事圖  

↑轉化期作品.江南農事圖

 

畫山路松聲  

↑成熟期作品.畫山路松聲

 

震澤煙樹  

↑晚年作品.震澤煙樹

 

 

在欣賞唐寅的山水畫前,我們必須對中國山水特性有初步的認識。

如果說,看西方的風景畫是站在一個定點上,依循著透視原理往前望去,將視線所及的美景盡覽眼底,那麼看東方的繪畫就像在看一部電影,隨著導演的運鏡一下俯瞰,一下仰望,一下穿花入林,端坐在茅屋裡欣賞飛瀑流泉,一下走在水澤蘆蒿旁靜聆江水琤琮,這就是中國繪畫的特色,以「移動焦點」,來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層巖策杖圖  

↑唐寅.層巖策杖圖

 

 

每次我在欣賞中國直軸山水畫,我總覺得我像在搭直升機,隨著飛行路線起起伏伏,縱觀天下。觀看橫軸畫時又像乘坐一葉扁舟,跟著河流一路蜿延,看盡兩岸美景。不管是搭直升機還是搭船都像一趟旅程,在視線的轉動間看磅礡山河,看飄渺雲霧,看流水人家,或敬畏或悠然或舒爽,短暫的時間裡經歷了不同的心情,那樣的享受,和看西洋名家作品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觀瀑圖  

↑唐寅.觀瀑圖

 

 

在原有的山水架構上,唐寅試圖將音樂與詩歌作結合,融入畫作中,「溪山漁隱」、「畫山路松聲」這兩幅畫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特點。

溪山漁隱-1  

↑唐寅.溪山漁隱(局部)

 

  

水畔坡前,處處紅葉推積,二位文士一橫笛吹蕭,一擊節高歌,與琤琮流水相互呼應,似乎我們賞畫者也走進情境中,欣賞了人與大自然的合奏曲。

溪山漁隱-2

↑唐寅.溪山漁隱(局部)

 

 

而且這幅畫裡他一反山水畫以重墨筆觸表現山石的特性,反而以淡墨斧劈峻法表現山崖巨石,筆觸間大量留白,不只增加層次感,竟然「反賓為主」,使得山石飛瀑更為突出清逸。據說這招叫「計白當黑」,也就是把留白跟墨色使用視為同等重要,是水墨畫技法的一大妙招。

溪山漁隱-3  

↑唐寅.溪山漁隱(局部)

 

 

「畫山路松聲」也是唐寅將音樂詩歌化入繪畫的表現,音符隨著畫家的筆墨跳躍於紙上,松聲、風聲與瀑布聲交織成大自然交響樂,還有高士在路經長松下側耳傾聽,這樣一曲是不是極為動聽呢?

畫山路松聲  

↑唐寅.畫山路松聲

 

 

兩宋之前,畫師很少在畫作上題字,最多就是落個款,一般咱們看到兩宋以前的畫作若有題字,極可能是收藏家題的,而且兩宋以前的畫作構圖較滿,也不太有空間能夠題字,但自元代文人畫興起後,由於畫家由文人擔任,這些文人都有化視覺為文字的本領,完成畫作後趁著餘韻猶在,大筆一揮賦就一首詩詞算是水到渠成完美endding,因此,自元朝後,文人的畫作明顯看得出大量留白留待題字使用,唐寅也不例外。山水花鳥配上詩詞後,整個空間流動了起來,就像一首曲有了歌詞,又是不同的境界。

 

小的我在這裡以十二萬分的誠意說,所有學平面設計的人都該來看看這個畫展,平面設計裡最重要的一環是文字和圖形互動關係,一件設計成品,就算你高價買來安瑟.亞當斯等級攝影大師拍出的照片,只要字沒配好,這個設計照樣毀掉,大師在黃泉裡咬手帕狂哭此等悲劇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但一個設計成品如果能配合圖片挑選適當的字形,調整最合宜的字間行距,佈局好位置,就算使用的是本業餘阿Sun拍的阿里不達照片,這個作品要有八十分都不難。不信的話您可以去找找LVGUCCIChanel等國際精品的包裝文宣,這些文宣有時連張照片都沒有,單靠LOGO和文字撐場面,而且LOGO還是文字組成的,照樣質感一百分。

香奈兒廣告  

↑香奈兒文宣

 

 

接下來這幅作品就是錯誤的文字使用方式。

品茶圖  

↑唐寅.品茶圖

這幅「品茶圖」是我在整個特展裡最最印象深刻的一幅,真的可以說是天雷滾滾,驚天動地,把本阿Sun整個震驚到都忘了去看唐寅到底畫了什麼,當場只有傻眼兩字,蓋因我從沒想過有人會在收藏畫作上玩起貼膏藥的把戲啊。

 

 

畫作上的21張膏藥全是小燕子的乾爸、紫薇的真爸乾隆皇帝的手筆,據說這位皇帝大爺非常喜愛唐寅的這幅畫作,每看一次就文興大發題詩一首,一直題到二十一次後再也沒地方貼這才作罷。

 

乾隆皇帝這招不只在唐寅的畫作上用過,連元代四大家黃公望也曾慘遭他的「毒手」,沒錯,就是那幅有名的富春山居圖,當年市場上流傳的富春山居圖有兩個版本「子明卷」及「無用卷」,乾隆皇帝首先拿到的是「子明卷」,當時他大喜過望,時不時就把這幅畫拿出來賞玩一番,賞玩完了還要在畫作上題詩一首,以表達假文青皇帝對這幅畫滔滔的景仰,據說他一共題了五十三首詩,把好好一幅畫塞得密密麻麻,什麼氣韻,什麼美感全部死光光。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1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傳黃公望(局部)

 

富春山居圖無用卷-1  

↑富春山居圖.無用卷.黃公望(局部)

 

 

後來他停止題詩不是因為大爺看夠了,而是「子明卷」再也沒有空間容他發表高論,一年後「無用卷」也落入乾隆皇帝的手中,這位假文青皇帝硬要說「子明卷」是真,「無用卷」是假,不過後世專家努力研究後,一致認為「無用卷」是真,「子明卷」是摹本,但也幸好乾隆皇帝以為「子明卷」才是真,沒有染指「無用卷」,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回到正題,中國古代收藏家喜歡在畫作上蓋自己的印章,搞得名家作品好像長了紅斑性狼瘡,到處紅跡點點這件事已經夠挑戰賞畫者的耐性,現在還變本加厲在畫作上貼膏藥是哪招?也難怪乾隆雖然不算是太差的皇帝,但後世的文人、藝術家卻普遍對他沒啥好感,損毀國家級文化遺產一定會遭譴責的~~~XDDDD

 

 

接下來看看唐寅的「花卉竹石」。

元代開啟文人畫的大家趙孟頫曾在他的畫作上題過一首詩:「石如飛白木如籀,作畫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小的我個人覺得中國的花卉應該是最容易體現趙孟頫所謂的「書畫同源」真義,我們可以請出唐寅的「墨竹」來印證這個事實。

墨竹  

↑唐寅.墨竹

 

 

這幅扇面畫以吸水性較慢的「金箋」畫就,濃淡深淺層次分明,之前在達文西的「蒙娜麗莎」500年特展裡提到過,達文西所使用的空氣遠近法有可能是受到中國山水畫的影響,而唐寅在這幅畫作就是以深淺層次,營造了前後景深的落差,所有的竹葉一筆畫就,不用描邊,也不經塗抹,利用毛筆的特性或走中峰或走側峰,把葉片的正側背向各種姿態表達得淋漓盡致,對書法有興趣的捧油,還可以在畫家筆觸裡頭看到永字八法的各種運用,一代才子,明四大家,果然名不虛傳。

 

本不貼身宮女小時候,我家太后娘娘唯一給我學過的才藝就是國畫,當年娘娘純粹是人云亦云愛跟風,知道她平日學佛共修的寺廟請來一位國畫老師開課教授國畫,硬是逼著本不貼身宮女去上課學習,那一年本不貼身宮女可謂生活在水深火熱裡,蓋因我對軟毛的筆實在沒慧根,不管是拿來寫字還是拿來畫畫都拿它沒輒,也因此,學完荷花即將正式跨入山水的摸門,小的我馬上請出國三聯考這張丹書鐵券,懇請娘娘放過她的不貼身宮女一馬。

臨水芙蓉圖  

↑唐寅.臨水芙蓉圖

 

 

不過也因為學過國畫,所以我要說,中國的繪畫和西方最大的差異便是無從修改,想要像研究達文西、維梅爾作品那樣請出X光、紅外線等科技產品挖掘畫作的前世今生,這叫白廢工夫,西方繪畫的顏料是具有重疊性的,不小心畫失敗了,重新再塗一層覆蓋掉即可,但中國水墨丹青卻是暈染特性,落筆便定生死,想反悔,那叫沒門──千萬別以為這也不難,不信的話你去抄個心經,通篇260字的心經字數應該不算多吧,您要能一字不落抄完還沒錯別字,小的我馬上給你拍拍手給你放煙火──字要不寫錯都很困難了,何況空間結構比文字書法複雜一百倍的繪畫,況且自元以後又得把書法的筆觸原理應用進去,等於在畫畫時,腦袋裡的畫面就要非常完整,還要能臨機應機大玩創作,光用想的小的我的腦袋就先當機,而且當得死死平平,需要格式化後重灌作業系統才救得回來。

 

 

下面這幅「杏花」,有看過小的上篇「關於才子這件事」的朋友應該不覺得陌生,小的我如此喜歡這幅畫,硬要兩篇文章都拿出來胡侃一通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這幅畫不只是好畫,也是一幅上等的設計,關於文字與圖片糾纏難解、盪氣迴腸的關係,上文已經提過了,這裡小的我就不再疲勞轟炸各位,不過泥砍侃、 泥砍侃,這幅畫只有杏花和唐寅的題詩,由左側下角鉤勒出的枝幹,岔開兩邊枝椏分別朝上方延伸,再配上文字,不需任何裝飾,流動的空間,讓構圖份外活潑,氣韻更為生動,看到這幅畫,我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建築設計大師Mies Van der Role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確實如此。

杏花  

↑唐寅.杏花

 

 

另外,這幅「杏花」也讓我頗有感慨,我一直認為中國繪畫是藝術領域的一門極致的領域,西方繪畫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表達物體內在的本質,但東方繪畫卻早在歐洲還沒文藝復興以前就深諳箇中三昧,大玩意象元素,把深度挖個十足,但若要論繪畫題材的廣度,比之西方,東方卻遜色了好大一截,尤其到文人畫興盛以後,這些由文人出產的作品跟一般庶民百姓的生活更是幾乎要脫勾,不像達文西的「三博士來朝」會裡以戰火蔓延為背景,來彰顯人民的苦難生活裡,耶穌的降臨具有的內在意義,也不像維梅爾的作品裡,年輕的「地理學家」對發現新世界的熱情,中國的文人畫作裡總是一派的歌舞昇平,澹泊清雅,即便出現了市井小民,也都是用來襯脫山水畫的雅致之情,在這樣的作品裡,我們看不到漁夫為今天的漁獲不足發愁,看不到砍柴的樵夫赤著的、長滿繭、血跡斑斑的雙手雙足,更看不到被賣至主人家的小僮因著思念母親,半夜垂淚的畫面。

 

若要從文人的畫作裡去看中國,還真會以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從頭到尾都民生富裕,社會安定,人民身心健康,快樂得不得了。

 

這也算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副作用,身為社會主流的文人自以為上品,自然對下品的題材不感興趣,而文人講究風骨,所謂的風骨,就是老子即使被氣得搥心肝狂吐血打算自我了斷,我上吊前也會把血擦得乾乾淨淨,換身稱頭的衣服,找來一舟扁舟,挑個名江大湖,一邊弄笛吹簫,再吟個一首個人創作的絕命詩,這才戳穿船底,幽幽葬身大海。別人看到他的前置行為只會以為他要是郊遊遠足,哪想得到這位仁兄是要自盡?至於市井小民那種自已哭一哭就找棵樹頭吊上去的死法實在太粗糙,上品文人根本不屑為之。

 

唯一可堪慶幸的是這套功夫作起來太花時間,一般作到一半想死的心都先沒了,大大降低文人的自殺率,也算可喜可賀。

 

總之,文人的內心世界都是很迂迴、很柔腸百轉又很千絲萬縷繫作同心結的,所以他們表達在自己的文學和美術作品上也都走迂迴路線,現在讓我們回到唐寅的「杏花」一畫上,單看這幅杏花,有人能夠猜測到唐寅是藉花吟詠當年親身經歷的科舉舞弊案嗎?至少我看不出來,若不是展場上有解說牌,我哪想得到這幅畫跟當年這場悲劇有關係,這也太深奧了,小的不才,我承認。

 

 

接下來的人物畫「畫班姬團扇」也是唐寅藉畫寄託心情的表現,意境一樣高深莫測。

畫班姬團扇  

↑唐寅.畫班姬團扇

 

 

班姬是東漢著名才女班婕妤,名字不詳。後漢書的作者班固、班昭(兼差的)和出使西域的班超得叫她一聲姑婆!有這麼威的三個侄孫兒女,班姬自然也弱不到哪裡去,她在成帝在位時入宮,本來頗受寵幸,可惜在男人心中才女永遠比不上美女,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入宮後,班婕妤隨即失寵,但她的人品是比較高的,因為不想上演後宮班姬傳,主動請命去服侍太后,最後孤單以終。

 

據說她在失寵後曾寫下怨歌行,文末寫道:「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司中,恩情中道絕。」也就是把自己譬諭成一把扇子,炎夏時主人日日攜帶,一日不可或缺,但入秋用不著了,便被丟到抽屜裡,沒多久便忘了扇子的存在,這也是成語「秋扇見捐」的由來。

 

個人覺得清朝大才子納蘭容若以班姬「怨歌行」為典故,創作出的另一首經典詞作更能表達唐寅當下的心情:「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對唐寅而言,如果人生能夠停在二十九歲入京趕考之前,他還是眾人前呼後擁的吳中才子、南京解元,那該有多好呢?

 

不過我還是要說,這幅畫雖然畫得好,但我實在很難光就畫就可以感受到那千萬糾結,萬般複雜的心情。這種文人風骨實在太隱晦了,難怪才子都容易發神經,長期壓抑不是好事啊!

 

 

回到文人畫上,小的我所受的人物畫教育是西方的那一掛,對東方的人物畫沒啥慧根,不過當場聽到有台灣的參觀民眾低聲說:「古代人都長這樣啊!臉好大,眼睛好小,很醜ㄟ。」害我一時熊熊忍不住笑了出來。

倣唐人仕女  

↑唐寅.倣唐人仕女

 

 

唐寅的人物畫有一大特色,就是習慣在女性的額頭、鼻尖、下巴點上白色,稱為「三白」,這是唐大才子的專屬防偽標記,也成為後世辨識唐寅真蹟的標準。不過因為現場光源太弱,小的我又眼殘,趴在玻璃窗上看了半天,也看不太出個所以然。

陶穀贈詞圖  

↑唐寅.陶穀贈詞圖

 

 

早期唐寅的人物畫還滿能感受兩宋院體的特色,人物畫得極為細膩,不過畢竟也受到文人畫的影響,人體比例上的精準拿捏以及細節營造上和兩宋畫院畫師相差頗多,在他作畫的年代,因為文人畫當道,對意境的要求如:衣襟當風的動感,衣袂飄飄的皺折展現,是比精確的人體比例更加重要的。不過唐寅之所以被喻為「人物畫三百年無人能望其項背」,是因為大才子平日縱橫歡場,有不少青樓紅粉知已願意免費獻身成為他的人體麻豆,因此他的人體比例拿捏雖贏不過西方那一掛,不過在不流行人體模特兒實戰作畫的中國,要稱霸人物畫早已式微的明、清兩朝到也不是難事,至於人物的肢體動作、舉手投足更是有諸多範本可以練習,可謂贏在起跑點。

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除了咱們所看到的這幾張圖,唐寅在人物畫上還有一項傑出貢獻廣受男性同胞的歡迎,這項貢獻是關於健康教育範疇,也就是春宮畫,據說唐大才子的春宮畫太過生動,情境十足,供不應求,某段時期還成了他的經濟主要來源。

啥?你不信?才子怎麼可能畫出那下流的東西?容我請出紅樓夢的作者曹寅曹大作家替我作證。

 

……薛蟠笑道:「你提畫兒,我才想起來了。昨兒我看人家一張春宮,畫得著實好。上面還有許多的字,我也沒細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畫的。真真好得了不得!」

寶玉聽說,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畫也都見過些,哪裏有個『庚黃』?」

想了半天,不覺笑將起來,命人取過筆來,在手心裏寫了兩個字,又問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黃』?」

薛蟠道:「怎麼看不真!」

寶玉將手一撒,與他看道:「別是這兩字罷?其實與『庚黃』相去不遠。」

眾人都看時,原來是「唐寅」兩個字,都笑道:「想必是這兩字,大爺一時眼花了也未可知」。

薛蟠只覺沒意思,笑道:「誰知他『糖銀』『果銀』的!」……

 

都有曹大作家掛保證了,唐大才子畫春宮是沒有任何疑問的,說來明代也算是個滿特別的時代,雖然整個禮教制度到這時已經發展得極為森嚴,不過可能是壓抑過度形成了反作用力,不只才子畫春宮,連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都軋上一腳,以畫春宮圖為消遣娛樂,世稱女兒春,據說當年以年畫藝術聞名的江南楊柳青一帶過年不只賣年畫,還當街賣春宮畫,搞得滿城春色,真不負了春節二字。

 

由於本部落格尚有清純、知性、優雅的形象要維持,所以大家別指望在這裡可以看到唐大才子關於健康教育的習作,總之,唐寅能夠在人物畫上被稱為「三百年難望其項背」,春宮畫的練習是功不可沒的,所以情色和藝術之間的關係還難以說得清道得明。

 

「西洲話舊圖」是唐寅晚年的人物畫,這時的他已經將工筆院體和文人水墨作了極佳的融合,呈現出一派爽利瀟灑的氣韻,和早期的人物畫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西洲話舊圖  

↑唐寅.西洲話舊圖

 

 

這次到故宮看「明四大家特展.唐寅」,距離上次踏進故宮的正館,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沒辦法,本阿Sun走孤僻路線,自從故宮從博物院變成菜市場(抱歉,容我不得不這麼說),要走進故宮,我真的需要勇氣。

 

這回下午兩點多進入展場後,本人一直處在一個兵荒馬亂的狀態,要不是有人在我耳邊大吼大叫,就是看畫看到一半突然被陌生人撞開(不誇張,真的是撞開),一整個就是無語問蒼天,一直到四點多將近五點,人潮才開始變少,總算可以安心的,沒有任何生命危機的看畫,有此經驗,建議有興趣想去看展的朋友,故宮週五、週六有開放星光場,延長展覽時間到夜間九點,這個時間點看畫應該會比較理想,畢竟故宮的主要客群也是要吃晚餐的。

跋宋王詵江山疊翠圖  

↑唐寅.跋宋王詵江山疊翠圖。有興趣的捧油可以注意一下書卷的最左方,唐寅落款蓋的正是「南京解元」章。(看不懂這一段的,請參考:關於才子這件事

 

另外,故宮為了優惠國人,只要帶身份證前去,就可以以150元優惠購得門票!週五、週六晚上1830進場,更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哦。

 

看展過程中還有一件頗有趣的事,這些國寶級畫作太過珍貴,為了能妥善保存,展出時都用玻璃封住,不讓任何人有染指的機會,站近一點,您很容易就注意到這些玻璃上頭東一塊汗漬,西一塊污痕,陣容頗為龐大,和故宮的形象不太搭。

 

這是因為水墨並不是耐久畫材,中國畫又不像西方畫作可以上層透光亮光漆保護畫面,再加上這些畫作時日已久,院方為了延長畫作的生命,濕度及亮度的控管極為嚴苛,在微弱的光源下,想仔細觀賞畫作委實是件高難度的事,唐寅的畫作距離現代較近,觀看情況還算好的,記得很久之前故宮曾展出北宋畫家真跡,小的我因課業需求也跑去湊了熱鬧,那場看得我快鬥雞眼還看不出個所以然,而這次的唐寅特展,我也是整隻趴在玻璃窗上,努力在有限的視野裡,捕捉才子的筆觸線條,在會場裡有不少像我一樣的參觀民眾,都是直接貼在玻璃上看畫,跟壁虎沒兩樣,才害得清潔人員擦都來不及擦,是很有趣的畫面。

 

儘管如此,這次的唐寅特展還是精采絕對,不虛此行,看完後,被噪音攻擊,被陌生人撞開的怨念全都消除了。

 

之前小的我寫米羅、寫莫內展覽時曾經提到,看畫冊絕對遠遠不及看真蹟來得有震憾力,這一點放在中國繪畫上不只共通,而且兩者的落差更是天壤之別,因為中國畫有很多作品屬於史詩鉅作,一幅可以抵西方畫家畫好幾幅(以尺寸來說),先別說當前的印刷技術尚無法忠實複製畫家色彩筆墨,縮得小小放在書本裡的圖片,要看出線條筆法更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建議有興趣的看倌們,還是現場看畫去吧,唐寅筆下世界的視覺震憾絕對會讓你目瞪口呆,完全說不出話來的。

 

 

關於唐寅的人生:關於才子這件事《故宮博物院.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故宮明大四家特展.唐寅官網

 

========================= 

相關文章──

世界太複雜,那麼就來看米羅吧!《女人、星星、小鳥:米羅特展》

用光影定格印象中的悸動《國立歷史博物館.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達文西先生,您是穿越來的吧!《國立故宮博物院.蒙娜麗莎500年|烏菲茲美術館珍藏|達文西傳奇》

以神來之筆,創造珍珠之光《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 

莊周夢蝶.孰幻?孰真?《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

=========================  

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展出單位:故宮博物院

展出時間:2014/07/04~2014/09/29

官網: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552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n 的頭像
    sun

    大象躲進襪子裡

    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