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初入住飯店時巧遇一位背包客,閒聊了幾句,他向我們推薦必去景點──巨木群棧道。
巨木群棧道是阿里山神木在遭受雷殛後,繼起代之的新秀景點。第一期巨木群棧道於1998年完工,由香林國中連接至阿里山神木與千歲檜,約600公尺長。
第二期巨木群棧道則於2001年開闢,連接香林國小與香林吊橋,全長450公尺。這兩條棧道是為全台神木密度最高的步道,採用架高式設計,防止土壤及樹根被踐踏,也可保護巨木,說它是最奢侈的森林浴場所並不為過。
我們走的是第二期巨木群棧道。
在阿里山的這三天,總是上午晴空萬里,過午后便兜頭來一場雨,變天比變臉還要難以捉摸。第二天在受鎮宮旁午餐吃到一半,雨神便大搖大擺的前來大灑豆子,躲在攤家塑膠帆布蓬下嗑飯的我們雖然沒被淋成落湯雞,但這個午后,顯然是要泡湯了。
強者我同學樂得手足舞蹈,連說她最愛雨中森林,小的我則無情的恨恨的剜了她一眼;雖然我也愛雨中森林,但我每來阿里山必逢下雨,雨中森林早就看到不想再看,就不能有一次讓我在好天氣下暢遊阿里山嗎?而且人家的相機還不防水~~~~搥心肝啦~~~~><
吃完午飯後,先來逛逛受鎮宮。
主祀玄天上帝的受鎮宮,昔日是檜木林勝地,路邊有一天然石洞,被稱為仙人洞。日治時代伐木工人的工寮就蓋在洞內,因為當時生活條件惡劣,工人多染惡疾,且當地盛傳原住民的出草命案,靈異事件頗多,一名陳姓工人由故鄉松柏坑迎來玄天上帝的神符安奉於工寮內祈福祭拜,惡疾災難漸消;國民政府來台後,村民籌資募款,興建受森宮供奉玄天上帝,之後改名為受鎮宮。
這座宮廟的香火頗盛,整個宮廟的設計走金光閃閃風,非常的有氣勢,牆面廊柱的雕飾也極盡細膩。主殿上的西洋大吊燈漆上黃金色彩,和宮廟的整體設計有搭,算是另類的中西合璧吧!
上網孤狗了下,受鎮宮每年農曆3月玄天上帝生日前,便有「枯球籮紋蛾」飛來,就在神像的鬍子上安家立業,不吃不飛一整個月,而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閃蛾去也,被當地民眾俗稱神蝴蝶。可惜我們來的時候已是初秋,無緣見到此一盛景。
走出受鎮宮,雨勢雖然轉小,卻沒有停歇的趨勢,小的我也不擔心,反正第一天晚上我就很有先見之明的在小7買了輕便雨衣,現在正好派上用場。
左翻翻,右找找,我的雨衣咧??這才想起,早上要出門前為了翻五塔油給喊頭痛的同學,這便把雨衣給拿了出來,然後,以小的我的記憶力,自然也就很順理成章的忘記放回去了~~~~=.=,厚,我雨衣是買心酸的嗎?
一怒之下,也不再買雨衣了,撐著傘遊棧道去。
↑在受鎮宮後方的特產商家看到的雪蘿蔔,我以為這是山葵,難道山葵也叫雪蘿蔔?
一路往香林吊橋而去,巨木群棧道就在吊橋旁。
這個告示我覺得有點瞎,什麼叫遊客?遊客就是無頭蒼蠅,哪邊有熱鬧哪邊鑽,沒有專人管制,大家玩得正嗨時,誰會注意棧道載重幾公斤?
這條棧道似乎不怎麼受陸客團的青睞,沒啥導遊帶團客過來,棧道上遊客不多,成了園區難得的淨地。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文豪蘇東坡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裡形容西湖美景的詩句。小的我認為阿里山初晴後雨也不讓西湖專美於前,晴光下璀燦壯麗,微雨時濛朧如畫,便是我看到的阿里山。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水汽太高,相機捕捉不到真實的畫面,當然,有大部份的原因也是小的我技術不足啦~~~><
沿途,有點資歷的神木都被編上號碼。
在這裡,能被編得上號碼的巨木最年輕從800年起跳,最年長的則有2000年,想起今年初在日本九州霧島神宮看到被珍而重之保護起來的八百年神木,再看一看陣容如此龐大的阿里山巨木,突然一整個好驕傲。
↑情商同學當人形比例尺,胸圍如此厚壯的神木老爺爺,人家可是有練過的。
參天古木群來自歲月的蘊化,在悠遠的歲月面前,人類是顯得如此渺小脆弱。
順著棧道亂走,樹林空隙間,突然看到火車駛入。
看了下飯店提供的地圖,原來我們已經走到神木車站,最近同學操勞過度,原本體力比我好一百萬倍的她,走了這一段路已經有點體力不支,一看到車站如見救星,火速衝到售票口去買票。
↑沒錯,照片裡狂奔向售票口的小黃人便是的強者我同學。
「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這首童謠說的便是神木車站旁的三千年神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株神木不只招風還招雷,經過兩次雷擊後,正式羽化成仙去了,經過各界學者的討論後,決定將神木遵循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原則自然放倒,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次神木與我無緣。因為強者我同學大約是累壞了,一看到火車進站就目露兇光,也不管後面還有車次,硬要趕上這班車,事後神智清醒才後悔得半死,失去好好走走神木車站的機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衝動是魔鬼。
阿里山森林小火車全都是木造車站,神木車站屬於折返式車站,小巧玲瓏,很是可愛!
火車的設計並不利於行走坡度高的山地,當年日本人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採取之字型的車軌設計,火車前進一段距離,以軌道轉徹器朝斜後方軌道後退一小段再繼續前進,這就是俗稱的「阿里山火車碰壁」。
神木線小火車和祝山觀日線差不多,都是老舊的車體,多了點懷舊的氛圍,不過票價比祝山線便宜多了,單程50元,搭乘的時間也不長,沒記錯的話10~15分鐘,就到達阿里山站。。
我一直記得以前的阿里山站是中國宮殿式建築,這次一來,怎麼不一樣啦?啥時變成木造車站的??上網孤狗後才知道,原來的宮殿式建築因集集大地震嚴重受損,被鑑定為危樓,整個砍掉重練,全新木造車站於2007年落成啟用。
私心說,我比較愛以前的中國宮庭式建築。
早年的阿里山站其實是指沼平車站,這座車站原為阿里山機車庫,僅供列車折返,不搭載旅客,當年被稱為「第四分道」
整個阿里山站的設計元素其實跟沼平車站差不多,說是日式建築太現代,說現代線條又不夠明確,說是和風混合台式樣式又有點不搭軋,雖然整體設計不差,但小的不才,說不出個風格來。
整個車站最吸引我的是這一列檜木小火車,木頭打造的火車很有當地特色,問過工作人員,這輛火車只在星期三上工,無緣啦~~~~><
阿里山站的二樓有觀景平台,供旅客遠眺山巒美景。
說實在的,這裡View沒有很優,蓋因鄰近停車場、餐飲區、飯店區,早期這些建物沒有經過妥善規畫,一眼望下去,景色有點雜亂。
這個時候只好施展自動無視大法,不想看到的就給它跳過去。
累積了一個下午的水汽,山谷間雲霧飄渺,還滿美麗的。
由阿里山站出來往右手邊走,穿越軌道鐵橋,又是一棟木造建築。
這裡應該算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園區的入口處,不過正確名稱叫什麼,我完全記不得~~~><
這棟建築的廁所很有我同學的愛,全部木造,上廁所也可以裝文青,不過可能因為旅客太多,又被使用了一整天,飄散著一股異味。
這一區叫香林村,很美的名字。
路上看到一位北北在樹幹旁擺擺弄弄,回程才發現,原來這位北北在創造景色。被擺上紅葉的樹幹,看起來好生俏皮。
趁著天色未全暗,我們繼續在附近亂走。
中國宮殿式建築的郵局便是我記憶中阿里山站的樣式,這樣的建築讓來到阿里山的旅客有如古代帝王到避暑山莊巡幸,滿有fu的。
郵局門口豎了立牌,禁此在此炊膳露營。是說會想到在這裡炊膳露營的人也太有才了吧!
繞到郵局後方,居然~~居然我遇見了最近最當紅的黃色小鴨,阿里山郵局完全追上時代的潮流,酷到一個不行。
這一帶花花草草頗多,很適合植物達人來尋寶。
隔天早上不到十點又是烏雲密佈,不過我們也要打道回府了,在小7門口等待台灣好行時,突然瞥見一旁有插畫小攤。
和擺攤的年輕人聊了下,這位插畫家是明志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回到家鄉後展開創作生涯,將阿里山的風光特色融入插畫裡,畫成一幅又一幅動人的色彩。
看年輕小朋友如此有理想,小的我「高關」了一張明信片,這一列系明信片正反都有圖樣創作,一張才30元,很有誠意。
當天下阿里山時,又是個陰雨綿綿。本來想說來程時無緣拍到的隙頂雲海,說不定可以靠回程滿足心願的說。
回程台灣好行照例停靠石槕,這個小小的鄉鎮整個被霧氣所淹沒,帶著清淺的詩(濕)意。
又是一次雨天阿里山行程,難道,其實我就是傳說中的雨神嗎?我比較想當財神啊啊啊啊啊))))))))
微雨中的迷霧森林.完
再訪迷霧森林《沼平車站、沼平公園、天空步道、阿里山閣大飯店、阿里山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