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創作的東西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來做。人們不該讓我的作品弄昏頭腦;他們應該向前走,為自己做點什麼,那無疑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樂趣──艾雪

 

海報  

 

關於「艾雪的魔幻世界」這場展覽,小的我可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當然,害怕的成份跟艾大師本人及作品無關──這位大師創意能量豐沛得足夠供核能發電使用,小的我在神人大師的作品前只有擊節讚賞的份兒──只不過在這之前看的兩個展覽,一個只有少少幾張大師原作,另一個更慘,全是複製畫,我那脆弱的感情被連續兩次無情的傷害過,再也禁不起第三次打擊了~~T_T

 

偏生走進展區,第一時間便聽到快門聲此起彼落,小的我心先涼了半截,完了完了,不會又來一次複製畫展吧?拜託,艾雪創作多屬版畫,是可以被複製的,如果還來四色數位印刷複製,就別怪我冰的啦(目露兇光ing…)!

 

幸好問過展場工作人員,只有入口區和最後的階梯展示區是可以拍照的,其它的地方,手機、相機等拍照工具一律禁止,真是鬆了我好大一口氣,呼~~~~~

P3141478  

P3141492  

 

 

看完一百五十一件艾雪的作品後,小的我只能說,太精彩、太過癮了;看得我之熱血沸騰的,整年份的精力在短短幾個小時全部榨乾,好像服用了超劑量的肌肉鬆弛劑,回到家之後就此惰性大發,別說寫看展心得了,連寫其它的文章都提不起勁。真是怪哉,米羅、莫內等畫展我也是看得滿腔激情,可就沒這樣的副作用,追根究底,有可能因為艾雪的世界,複雜的程度超過我的腦容量限制,其數學原理的運用更不在我的理解範圍內,電腦超過負荷會當機,小的我的人腦超過負荷會當腦,這幾個禮拜我就在極度痴呆中渡過,然後自我陶醉進入了傳說中的禪定境界,一整個放空到想飄進宇宙黑洞裡。

 

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荷蘭平面藝術大師,出生於1898年,以不可思議的圖像穩坐魔幻界第一把交椅,至今無人能夠取代。這一位很難說得清道得明的偉大藝術家,看到他的生平,小的我就只有一個感想──卡到陰,沒錯,就是卡到陰!為何我要這麼說,且容小的慢慢道來。

 

艾雪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因為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對天文感到興趣,到了中學時期,在美術老師哈根(F. W. van der Haagen)的啟蒙下艾雪開始創作版畫,不過作為一個天才該有的光芒,在這個時期的他身上完全看不見,還因為其它學科太差沒能拿到畢業證書,最讓人掉下巴的是,他的美術課程分數也不算高,據說這個事實對於艾雪的打擊還沒有他的啟蒙老師哈根來得大,這位美術老師在看到艾雪的成績時,極有可能迎風淚奔,在心裡瘋狂吶喊著:「這孩子沒這麼差吧!」(大誤)

 

備受打擊的除了老師,還有艾雪的父親。那個年頭或許教育沒那麼普及,不過自己是高知識份子,兒子卻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拿不到,先別說像不像話,未來可怎麼辦才好?況且對這位父親而言,儘管全世界都不看好他的兒子,他還是對兒子的藝術天份充滿了信心。左想右想後,老艾雪便把小艾雪送進了哈爾倫建築與裝飾藝術專科學校專攻建築,蓋因建築這玩意兒既有科學理性的訓練,也需要藝術美感天份,不是再適合自家一板一眼的寶貝兒子了嗎?

 

艾雪爸心中如意算盤打得叮噹響,沒想到才過不了多久,小艾雪就被新學校裡講授版畫技術的老師梅斯基塔拐跑,咚咚咚跑到老爸面前,說:「我還是想唸平面藝術,我要轉科系。」艾雪爸大概很想崩潰,但搥完心肝兼硬吞了幾口熱血後,當父親的還是答應了兒子的要求,雖然是萬般不願意並且充滿疑慮的。

 

這段時間裡,在艾雪依舊看不到任何早慧的光芒,他很認真,認真到一個不行,不過學校對他的評價卻是:「……這個年輕人太過拘謹,過於墨守成規,太缺乏感覺和靈性……

 

唸完建築與裝飾藝術專科學校後,艾雪正式晉級為靠爸族。雖然零星有些插畫、包裝、圖樣設計的案子可以接,但收入不足以養家活口,很大程度是依賴父、母親經濟援助。

 

畢業後,艾雪旅行、結婚、生子、繼續旅行,旅程帶給他豐沛的創作靈感,使他畫出不少絕妙佳作,甚至1936年在西班牙格拉耐達的阿拉布罕宮所受到的視覺衝擊,更開啟了他不可思議的魔幻世界道路,不過他的版畫照樣乏人問津,更因為圖像太過理性而被摒除於藝術門外。就這樣,艾雪一路靠爸、靠媽到1951年,才因為一位評論家慧眼識英雄,讓他的作品得到應有的評價,這個時候他已經五十三歲了。

戈里亞諾西科利‧阿布魯佐  

戈里亞諾西科利‧阿布魯佐( Goriano Sicoli, Abruzzi).1929

這是艾雪第一次以石版畫技巧製作的風景畫作品,艾雪一直對義大利有很特殊的感情, 1924年他在羅馬結婚定居,經常在義大利南部旅行寫生,描繪當地美麗的風光。

 

 

明明就是個驚世駭俗的偉大藝術家,偏生一路走來都被指著鼻子說沒藝術天份,1937年以前因為都在畫風景,競爭對手太多混不出個名堂來還算在情理之中,但1937年後像是被雷劈到似的所展現豐沛的能量居然還是長達十幾年不被買單,甚至連對他有好感的評論家都這麼說:「艾雪最近的作品能否冠以藝術的名稱…他常常能深深地打動我,但是我不能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否則就太荒唐了( 1940)

這不是卡到陰是什麼?這個陰一卡就是漫長的幾十年,雖然最終好歹在知天命的年紀出頭天了,不過讓艾雪能夠安安穩穩朝自己熱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父親早在1939年辭世,沒有機會在親戚朋友面前風光一把了。

艾雪爸Portrait-of-GA-Escher-1935-LITHOGRAPH    

艾雪父親肖像(Portrait-of-GA-Escher).石版畫.1935

 

 

艾雪一直是位無法被歸類的藝術家,他創作版畫,也從事設計,但和他同期的畫家,像達利、馬格利特就是超現實主義,畢卡索就是立體派,都能被清楚的定位派別。可艾雪的作品雖然展露著一股濃濃的超現實味道,但在整個理性與縝密的結構裡,卻完全看不見超現實主義的瘋狂和對世界無聲的吶喊及諷刺。

 

但若要說艾雪的創作是一種設計,儘管西方美術在十九世紀中旬繪畫和設計便已分家,在艾雪的作品裡也看得見「美術與工藝運動」的嚴謹結構及「新藝術」的裝飾風格,但畫面裡傳達的獨特思維,如:宇宙的連結性、對立性及無窮性的表現,卻是各個設計流派不曾觸及的面向。甚至於,艾雪的作品裡雖然充滿著數學理性的痕跡,但實際上他本人就這麼說過:「我的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可是現在,數學家在用我的版畫給他的著作作插圖…我竟然與這些有學問的傢伙一唱一和…我猜他們對我在數學方面的無知肯定也一無所知。」

 

 

 我們終將奮起  

為荷蘭雙票圈協會製作的新年賀卡.木口木版畫.1947

這張作品當然不是在描繪貞子從古井裡爬出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百廢待興之際,艾雪以藏身黑暗的突擊隊員為視角,手握梯子爬上自由、光明世界,向荷蘭對抗納粹組織的地下突擊行動致意,賀卡的標題便是:「我們終將奮起」。

 

 

如果說1951年是艾雪人生成就的分水嶺,那麼1937年便是他的創作生涯分界點。

剛剛提過,1936年之前,艾雪是一位寫景的版畫家,熱愛旅行的他,足跡遍布西歐、南歐,尤其是義大利更是他所鍾愛之地,帶給他源源不絕的靈感,也讓他將所見所聞化為一幅又一幅創作。

阿爾馬非海岸    

阿馬爾非海岸(Ravello and the Coast of Amalfi).1931

 

 

艾雪畫的雖是風景,卻不同於一般的風景畫,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空間感。俐落優美的線條、井然有序排列的建築群,作品充份顯現冷靜理性的風格。

他的畫與其說是景物的描繪,倒不如說是空間結構的研究成果。他總是在建築群之間尋找著空間遠近的關係,在水平垂直線裡挖掘透視組合的可能性,並反覆淬煉。

LW207-MC-Escher-Farmhouse-Ravello-1931   

農莊.拉韋洛(Farmhouse-Ravello).1931

 

 

不同的視點也是艾雪感興趣的題材。

巴別塔(TOWER OF BABEL).木刻.1928  

巴別塔(TOWER OF BABEL).木刻版畫.1928

這幅創作題材來自聖經.創世紀。當時的人類原本有著共通的語言,一群住在幼發拉底河附近的人類突發奇想聯合起來興建高塔,計劃讓塔頂直通天堂以宣揚並展示自己的力量,上帝為了阻止人類過於驕傲自大,於是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他們無法溝通,造塔的計劃也就夭折。

這幅作品裡,艾雪使用了俯瞰的角度,居高臨下,看著巴別塔裡的人們分崩離析,這個的視角就像一把利劍,直直穿透我們的視線,彷彿站在上帝的視角,沒有任何激情,清醒而冷漠。

 

 

除了具體的風景畫,艾雪也試圖從生活的細微處尋找不同於眼睛所觀看到的,被映照出的世界。

LW248-MC-Escher-Still-Live-with-Mirror-1934   

鏡前的靜物Still Live with Mirror.石版畫.1934

這一招當然不是艾雪的獨特發明,比他早了快三百年的同鄉前輩維梅爾老早把此一妙技運用得滾瓜爛熟,並發展成自己的繪畫特色。然而在艾雪的作品裡,著重的還是反射世界裡的空間的結構。

 

 

LW267-MC-Escher-Still-Life-with-Spherical-Mirror-19341  

靜物與反射球體(Still Life with Spherical).石版畫.1934

畫中的反射球體裡,細微完整的顯現出畫家身處的空間,不管桌椅、掛畫、窗戶都分毫不差,用內縮的魚眼視角,一絲不苟的描繪合理嚴謹的立體空間。

 

 

如果說,上一張作品只是單純的反射世界,那麼下一張圖就是真實與虛幻連結的世界。

手持反色球-金  

手上的反射球體(Hand with Reflecting Sphere).石版畫印於金色的紙上.1935

這張作品裡,藝術家將自己拿著球體的場景畫入畫中,現實生活裡的手和反射世界的手連結在一起,使得真實空間和虛幻空間交互作用,產生連結。整幅畫以畫家的雙眼為中心,讓人覺得畫家就像坐在觀看者的對面,正面無表情的看著我們。

 

 

1946年艾雪再度創作出一幅球體反射作品,這次他一口氣畫了三顆不同材質的球體,除了有球形空間的結構表達,還有不同材質產生的不同反射結果,和前面兩張反射球體相比,1946年的三顆球一字排開,因為材質的不同,位置的差異,各自扭曲出不同角度的變化,世界便在一瞬間分裂成三個畫面。

三個球  

三個球體(Three Spheres II).石版畫.1946

 

 

另外還有一幅畫也頗有意思。

LW278-MC-Escher-Hell-copy-after-Hieronymus-Bosch-1935   

仿波希地獄作品(Hell copy after Hieronymus Bosch).石版畫.1935

 

波希是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屬於後哥德時期風格,所畫的人間樂園三折畫由天堂、人間直至地獄;從墮落、肉慾到任人擺佈,這是一種警世還是一種歌頌,那要問波希本人才有答案。

波希.人間樂園三折畫局部  

波希.享樂樂園三折畫(地獄局部)

波希的原作使用許多象徵性的器官,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畫作中呈現著一狂歡派對的瘋狂氛圍,但艾雪的仿作依然是冷靜而秩序的,切割開所有的感官,疏離而冷漠的看著一切,透露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這是我挖掘出來最豐富的靈感之泉,它至今也沒有枯竭──艾雪

 

熱愛義大利的艾雪在這片土地一住就是十二年,然而後來在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極權的法西斯社會、盲目的崇拜和對威權的信仰讓他無法忍耐,於是他離開了這片給他諸多靈感的土地,搬到瑞士去。

 

瑞士的風光沒能像義大利給他任何靈感,有的只是僵硬和苦悶的生活。1936年,艾雪突發奇想,寫了一封信給專門經營地中海地區貨運的一家航運公司,詢問是否可以用他在旅途中所畫的12張創作版畫,每張版畫各印製四份,來抵用他和妻子兩人份的船票費用。

 

這樣的莫名其妙的要求要是放在東方社會,船老大百分之99.99會請你回家吃自己,這還是客氣的。但沒想到,這家航運公司居然答應了,在完全沒聽過艾雪這號人物,而且公司的管理階層對版畫也極可能沒啥興趣的狀況下。

 

艾雪帶著妻子潔塔再次踏上旅程,來到西班牙格拉耐達的阿拉布罕宮,這裡的摩爾人藝術在這一次旅行中徹底顛覆了他的既有思維,為他打開不可思議世界的大門。

阿拉布罕宮  

阿拉布罕宮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摩爾人是歐洲人對於居住在地中海一帶,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南方島嶼及西非的穆斯林(回教徒)的稱呼。伊斯蘭教本身就禁止任何具像的偶像崇拜,正因如此,他們的宗教藝術只能以多種幾何圖案組合鑲嵌整個平面作為裝飾。

 

小的我前年到過馬來西亞旅遊,在獨立廣場的對面曾看過殖民時期建築,導遊說是摩爾式建築。比對在網路上所看到的阿拉布罕宮,我覺得兩者相似度不算高,反倒是第一天看到的粉紅清真寺像多了,不過這兩者都屬於伊斯蘭建築樣式,倒也不足為怪。

 

當時站在恢宏開闊的粉紅清真寺裡,一切是如此簡單俐落卻又莊重嚴謹,唯一稱得上裝飾的,便是牆面上繁複伊斯蘭藝術圖案,我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深怕一不小心便打擾了這樣一塊淨地。

 

當然,沒慧根的小的我震憾歸震憾,不過看完也就算了,但艾雪卻在這裡發現了圖樣設計的秘密,並將其連續、對稱、分割的精神延伸到了另一種層面。

 

這樣的裝飾藝術在現代不算稀有,咱們平常行走的人行道地磚就是這種藝術的一種(最簡單的一種),在現代的平面設計裡又稱為四方連續圖樣。

 

所謂的四方連續圖樣,就是一個獨立的圖形,它可以上下左右鏡射,將這個圖形同時上下右右移動複製,又可以無縫接軌,成為一個完整的圖形。

四方連續  

四方連續

 

 

平日熱衷於在旅行中汲取創作養份的艾雪,早就被義大利南方島嶼村落的摩爾式建築給深深吸引,成為他的創作主要元素。而十年前第一次在阿拉布罕看到四方連續圖案的他,回家後也曾試圖揣摩隱藏的規則及律動感,但卻沒有成功。

這回第二次來到這裡,艾雪就像被雷劈了似的,靈感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四方連續、規則性的填空圖形對艾雪來說就像一場有趣的遊戲,讓他深深著迷,他在這裡臨摹大量的圖樣,回家後反覆研究,並閱讀相關的裝飾及數學文獻,經過一再試驗,艾雪終於悟出連續圖形的秘密,建立一套屬於他個人的圖像運作的模式。

天使與魔鬼   

天使與魔鬼.鉛筆、墨、蠟筆、水粉.1941

 

 

如果我們想建構一個宇宙,不能讓他是模糊不清的抽象物,而必須是可以識別的具體形象──艾雪

 

對摩爾人來說,因為宗教的限制,他們的裝飾藝術只能取材自幾何圖樣,但艾雪沒有這樣的限制,他吸收了摩爾人的連續分割規則,表現在如:鳥、魚、蜥蜴、人類……等具體的形像,使得他的作品元素更具有可識別性。

 

艾雪的四方連續圖案並不只是單純的複製連結圖樣,裡頭還隱藏著完形心理學所謂的「圖地反轉」秘密。

 天與水  

天與水ISky and Water I).木刻版畫.1938

艾雪在哈爾倫建築及裝飾藝術專科學校的恩師(也就是把艾雪拐去專攻版畫的那位)梅斯基塔曾把艾雪的這幅畫掛在自己工作室的門上,他的家人對這幅畫是這麼說的:「山繆,我認為這是你最棒的作品!」對了,山繆不是艾雪的名字,是梅斯基塔的名字,所以這位家人完全搞錯誇對象了;但以學生為榮的梅基斯塔毫無任何疙瘩,大方的說出這段趣事。

 

 

在安海姆的完形心理學裡,當我們欣賞一幅畫作或圖案時,裡頭的每一個部份都應視為獨立的視覺元素,我們在圖樣和畫作裡看到的,是元素與元素之間相互連結產生關係後的影響。所以當一個完整的圖像被切割開,再次組合,並不等於原本物體的樣貌,

 

這樣說可能不太容易明瞭,用圖像來解釋會比較快,現在,給我們一條雙向箭頭線段。

完形 -1  

 

當我們將線條拆解開來,重新組合後,先別說這三種線段已經是不同的圖形;雖然是相同的元素組成的線條,您的視覺是不是在告訴您,越下方的線段,中間的直線看起來越長?

完形 -2  

 

但是實際上,這些直線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完形心裡學中所認為的,因為連結圖案的方式不同,使得我們的視覺因心智活動而產生了不同的感受,也是錯視的基本原理。

完形 -3  

 

 

當這樣的連結關係再進一步運用轉化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請看完形心理學的知名學者魯賓大神所創作出的視覺圖像:魯賓之盃。

魯賓之杯  

↑魯賓之杯

這個杯子看白色圖像是一個盃,但若看黑色圖像則是兩張人物側臉,不管看哪個部份,都是獨立合理的圖像,但如果你想同時看到盃又看到臉,金拍勢,大概要請出外星人都敏俊係才有辦法。這種圖像在視覺設計上被稱之為錯視圖像,也被稱之為圖地反轉。圖者,主體也,地者,背景也,也就是說,不管是黑色或白色,都可以是主題,也可以是背景。

 

  

艾雪的創作特色就是將圖地反轉的圖形和四方連續圖案規則作結合,創造出獨特鮮明的視覺畫面。

《天與水二》 (Sky and Water II-1938)

天與水II (Sky and Water II).木刻版畫.1938

 

 

除了四方連續,圖地反轉,艾雪的作品中還加入漸變的原則,增加了創作的豐富性,也使得畫面產生一種帶著音樂性的、輕快的律動感,附帶一提,艾大師的很多創作都是在聽巴哈時構思出來的。

LW298-MC-Escher-Metamorphosis-I-19371  

變形I Metamorphosis-I).木刻版畫.1937

 

 

自十九世紀中期開始,藝術家便開始探尋事物背後真正的面貌,現代繪畫之父塞尚曾說:「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皆可還原為圓形、圓錐形、圓柱體……」

在艾雪的畫作中,不難看出這樣的精神,他所賴以連結不可思議世界的漸變技法,常常是從平面的幾何形發展到有機物體,從平面到立體,從簡單到複雜,從理性橫跨到感性,帶來一種對立又和諧的氛圍。

 白天與夜晚  

白天與夜晚(Day and Night).套色本刻版畫.1938

這幅畫儘管在1951年之前賣得很不怎樣,但卻被公認是艾雪繪畫生涯的重大里程碑。和米羅一樣,艾雪人生的黃金時期,都是在一連串兵兇戰危中渡過的,甚至,他的恩師梅斯基塔就是全家被納粹帶走,而後再也沒人回來。

從一次世界大戰到二次世界大戰,即便是中場休息的時候,社會也是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氛,暴雨將至,人們無力閃躲,強大的壓力下理性頹圮,人性秩序崩壞。

 

 

受到這樣影響的艾雪,對宇宙、對人生的認知是一種二元對立論,有明就有暗,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天使就有惡魔,就像白晝之月,雖然白天看不到,但月亮還是真真實實的和我們同存在同一個世界。

 

前面提到,一般人的視覺無法同時看到「魯賓之盃」的黑色與白色圖形,但在艾雪的世界裡,白天與黑夜卻是同時存在的,以著一種充滿喻意的方式。

《循環 Cycle, 1938》    

循環.石版畫.1938

 

 

《遭遇 Encounter. 1944》

遭遇.石版畫.1944

 

 

這樣的漸變技法,艾雪也使用在平面和三度空間的轉換上。

繪畫本身便是一種騙術,用暗示代替了現實,以線條、明暗,筆觸,在一張平面的紙張裡創造出除了長度和寬度,還有深度的三度空間的世界。

龍    

龍.木口木刻.1952

畫在紙上的龍,牠絕對是平面的創作,但藝術家利用明暗和粗細線條,讓我們看到的龍卻是立體的、有重量的,只是龍身上的兩道切口,像一張平面的紙被折出兩個立體的角度,使得這張作品由立體印象又回到了平面,整個感知被戲弄得亂七八糟。

 

畫手   

畫手(Drawing Hands).石版畫.1948

這幅畫除了平面和立體之關的漸變轉化,艾雪還將循環概念放入了畫作裡, 2D3D並存的世界,竟是如此荒謬又真實。

 

 

蜥蜴   

蜥蜴.石版畫.1943

由平面草圖上幻化而出的蜥蜴,爬上書本,穿過三角板,躍上多面體,神氣又傲嬌的噴了好大一口氣,跳下金屬缽,最終還是回到了草圖裡,這樣的畫面,完全顛覆了既有的視覺經驗,既驚奇,又絕妙。

 

 

數學法則完全不是人類的發明或創造,它們就「在那兒」;它們完全獨立于人類的智慧而存在。一個人無論有多那聰敏的才智,他所能做的,最多也只是把它們從那兒找出來,並加以確認──艾雪

 

艾雪的繪畫人生裡最吊詭的一件事,莫過於他的作品最先引起興趣的族群居然是數學家。儘管他一直強調數學不好,不過他的創作裡確實充滿了數學理性計算與巧思。下面的這張作品,便是由著名的「莫比烏斯帶」發展出來的。

騎士 Horsemen, 1946  

騎士 Horsemen.套色本刻版畫. 1946

 

 

莫比烏斯帶是德國數學家兼天文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在1895年所發現的,是一種「拓撲學」結構(別問我什麼叫拓撲學,小的我數學不是爛,是宇宙無敵霹靂爛~~><),執行起來並不難,就是把一張長條狀的紙扭個半圈,再把兩端黏起來即可。

莫-01  

 

 

您可能會說,架擬甘單,我家三歲的寶貝都馬常常這樣胡搞!不過您有所不知,這麼簡單的扭轉加黏貼動作,使得這個莫比烏斯環只有一個面,你把一隻螞蟻放上去,順著走一圈,不用冒險翻過國界,就可以順暢的環遊世界一周,正反兩面通通走完,途中沒有紅綠燈也沒有道路施工封閉標誌,通行無阻得很。

最有趣的是,如果把莫比烏斯環順著中間剪開,它不會成為兩個圓形,而是一個比原先大兩倍的單一圓形。

莫-02  

莫-03  

 

 

這樣一個有趣的結構深深吸引了艾雪,使他以莫比烏斯帶為靈感創作出不少作品。

《宿命》 (predestination, 1951)  

宿命(predestination).1951

我格外喜歡這一幅作品,魚和鳥在天空重疊、交錯、盤旋,最終,捕食魚兒的鳥竟被獵物給嗑了,這樣的宿命,值得細細品味。

 

 

對於天然結晶的喜好,使得艾雪致力於探索多面體的可能性,並將之組合成另一個更複雜的結構,自微而大,展現著微縮宇宙的奧秘。

星星-彩色Escher-Stars-1948   

星星.套色木口木版畫.1948

猜猜蜥蜴身處的這個空間,是由什麼形狀的多面體組合的?答案是三個正八面體。據說這個牢籠裡,艾雪本來是想放猴子的。

 

 

1954年作品 《菱形體小行星》 (Tetrahedral Planetoid)  

↑菱形小行星(Tetrahedral planetoid).1954

泥砍看、泥砍看,居可以把多面體的概念結合複雜的建築結構,這樣的思維完全超過我能理解的範圍了,我光看頭都昏,艾大師這是怎麼想出來的啊?他也是外星人嗎@@

 

 

我要追求的東西首先是驚奇,所以我只是盡力喚醒我的觀眾頭腦中的驚奇──艾雪

 

艾雪在不同的面向裡找尋著空間無限的組合,並由不同透視消失點中,探索相互連結的可能性。

彼岸  

彼岸.美柔汀.1946

 

 

艾雪在一個構圖裡展現出三種透視方向,以長長的隧道做為視線的水平線,往上是俯瞰,往下卻是仰視,三個不同的透視角度,卻同樣消失在長廊的盡頭。

這幅畫用了四個面,卻只表現出三個透視面,艾雪並不滿意,一年後他又創作出了「另一個世界」,這次長長的隧道不見了,場景像是一個房屋,透過窗戶,上下左右前後各自有不同的變化。

彼岸II  

另一個世界.木口木刻.1947

 

 

艾雪最著名的不可思議、不存在的世界,在1947年的「高與低」就已能一窺端倪。

高與低-Up-and-Down-1947  

高與低.石版畫.1947

這幅畫高與低的兩個視角的消失點就交集在畫面中央。那方格狀的磚塊一下是天花板,一下又成了地板,並以曲線透視法代替了直線透視法,視野更加開闊。

這樣的曲線透視後來被證實與數學的「正弦曲線」符合,但艾雪創作的當下根本不知道他所畫的是正弦曲線。把直線畫成曲線,對他而言只是因為這樣比較像他看到的感覺。

 

真正可以代表不可思議、不存在的空間,在1956年終於淬煉出世。這幅畫被譽為艾雪繪畫生涯的顛峰作品。連艾雪本人都說,這幅作品已達到了他的思維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極限。

 

不過在看這幅畫之前,我們必須先回顧他在十幾年前的一幅舊作。

過去艾雪在風景畫上的努力不懈,如今毫無浪費的展現在不可思議的世界裡。

《陽台》 (Balcony. 1945)   

陽台.石版畫1945

1935年艾雪經過馬耳他,曾在一個小海港畫下了速寫,並制成版畫,1936他再度重遊舊地,又在同一個地方畫下速寫。1945年的「陽台」,便是取當年的速寫局部作為主體,表現局部放大膨脹的空間結構。這幅畫就像被畫在彈性塑膠的表面,而後被人在後面狠狠吹了口氣,局部膨脹起來,充滿趣味性。

 

 

1956年,他又將同樣的速描局部用在「版畫畫廊」這幅創作上。

畫廊 Print Gallery. 1956  

版畫畫廊.石版畫.1956

原本一般人習慣的直線透視,被艾雪以神來之筆扭動成波浪的曲線透視,畫裡的世界和畫外的世界交錯連結在一起,是如此奇幻而不可思議,就像莊周夢蝶所提出的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一個夢如果夠真切,人是否有能力知道自己在作夢?

 

關於這幅畫,有一段很有趣的記述──

「兩位博學的先生曾想說服我,我畫的是黎曼曲面,但他們沒有成功,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正確的,雖然事實上,這種曲面有一個特點似乎就是中空的。可不管怎樣,我對黎曼一竅不通,對理論數學也一無所知……」

 

 

周期性的平面分割實現了什麼?當然不是無窮,但毫無疑問是無窮的一個片段──艾雪

 

好了,看完了以上的作品,您可能會覺得一個人再怎麼聰明絕頂、驚才絕艷,都到這種程度,花招也該使完了,然而並沒有,艾雪晚期在他的不可思議世界裡加入了無限循環的概念來表達他的人生哲學:就像宇宙是沒有盡頭的,不可能在遙遠的一端出現一個一無所有的邊界,因此世間的一切也都必將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盡無休。這樣的說法,還滿有佛家的精神。

魔鏡-Magic-Mirror-19461  

魔鏡.石版畫.1946

 

無限循環的最先開始,應該算是1954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數學家們為艾雪舉辦的一場盛大個展,這場展覽吸了廣大被艾雪世界吸引的數學家粉絲前來朝聖,其中就有後來的理論物理學大師「潘洛斯(R. Penrose)」。

〈相對論〉全面啟動的場景  

相對論(Relativity).1953

展覽裡「相對論」這幅畫引發了潘洛斯「以透視邏輯創造空間之視覺矛盾」的興趣,幾經研究後,他發明了這一個最基本的「可繪製於平面上的不可能空間結構」,也就是「潘洛斯三角形」,並和同樣是學者的父親在1958年共同發表了這個發現,同時寄了一份論文影本給艾雪。附帶一提,這幅畫曾運用在電影「全面啟動」的場景設計。

潘斯洛三角形  

潘洛斯三角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巧的是,就在同一年,艾雪也發表了和潘洛斯三角形概念極為相似的「瞭望台」。

瞭望台-Belvedere-1958-1   

瞭望台.石版畫.1958

 

 

真正確實運用到潘洛斯三角形原理的,是1961年的「瀑布」,到底是瀑布造成水流,還是是水流造成瀑布呢?如此不合常理的畫面,一再挑戰我們的既定認知

瀑布《Waterfall》(1961,Lithograph)  

瀑布.石版畫.1961

雖然理性思維總是被摒棄於藝術的領域外,但在艾雪的巧妙創作下,讓我們不得不讚歎造物者的邏輯無處不妙,即便是被歸納為冷冰冰的數學公式的那一部份,也絕對蘊含著不可思議的視覺感受,

 

 

另外,1960年的「上升與下降」.也是受到潘洛斯父子的啟發。

上升與下降  

上升與下降.石版畫.1960

這一年艾雪和潘洛斯父子見面,老潘洛斯(L.S. Penrose)向艾雪分享了「潘洛斯階梯(走不完的階梯)」。這個圖形結構利用的是透視高低產生的錯覺,不管向上或向下,永遠都走不到盡頭,也找不到最高和最低的點,艾雪將這樣的圖形運用至「上升與下降」裡,兩隊士兵在同一座沒有盡頭的樓梯各自上下走動,如此吊詭的場景看來竟又合理萬分,藝術與數學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在他的創作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潘斯洛階梯  

潘洛斯階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覺得我的作品是最美的,同時又是最醜的──艾雪

 

艾雪的作品大多以木刻版畫、石版版畫為主,還有少數的美柔汀版畫(一種西洋銅版畫)。版畫製作的工序非常複雜,一幅畫常常需要多塊版子才能組合出來,光是不同的木版、石版要套印出正確相同的位置,就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比起手繪,限制多上許多。

但艾雪堅持以版畫創作,便是他熱愛對付這些限制,也著迷於複製過程中把畫壓出來的成就感。這樣的精神並不讓人意外,若是沒那樣的執著,艾雪怎麼可能走過卡到陰的漫長歲月,在不被認同的情況下還是一路堅持自己的理性圖像,最終說服了整個世界。

露珠-Dewdrop-1948  

露珠.美柔汀.1948

 

 

現場看畫,讓人非常驚異於這些作品的細膩程度,尤其那些石版畫的質感,要不說那是版畫,資質駑鈍的本阿Sun真以為那是精細素描,沒想到艾大師居然說,他其實反對把時間耗在太精細的工序,這太浪費時間,因此他極少以需要精細作工的美柔汀(銅版畫)創作。看完這段記述小的一整個傻眼,大師對精細的定義果然跟咱們凡人完全不一樣。

眼睛-1   

眼睛.美柔汀.1946

 

 

這次故宮的艾雪魔幻世界畫展,首次展出的151件作品,是由紐約收藏家查爾斯.克萊莫與其家族慷慨捐贈給以色列博物館的珍藏,有版畫、素描、創作手稿等等,展區分成六大主題:1.自然與科學探索。2.人物描繪。3.精湛的版畫技巧。4.傳說與宗教─聖經故事。5.旅行南歐的風景畫。6.心理遊戲般的視覺幻象。每一區皆以不同顏色區隔,主題一目瞭然。

P3141497  

 

不過有可能因為部份陳列及影片展區是可以拍照的,使得不少觀眾產生混淆,在看展過程中,竟讓我看到不少人或偷偷摸摸、或光明正大的拿著手機一路給它拍下去,最妙的是,其中還有一對用英文交談的情侶檔一個把風,一個拍照,非常的給它合作無間,這是我在其它真跡畫展裡從沒見過的。

 

且先不論個人道德及咱們國民形象的問題;小的我很納悶的是,現場光線如此微弱,畫作上有玻璃又有死巴賴,整個就是反光得很嚴重,用手機拍,是能拍出啥來啊?

 

當場我的好麻吉兼工作上最可靠的夥伴委婉的提醒了一位搞不清楚狀況的拍照學生,那位學生很不好意思的說,他不知道不可以拍照,再則他拍照是為了要做作業。

 

這個問題其實還滿好搞定的,國外早有架設艾雪官方網站,Gallery(作品集)裡面依時間分成五個時期,作品比展場更加完整,時間段落清楚,雖然無法跟原作相比,但包管比用手機翻拍效果好上一百倍,有作業需求或是想回味大師精采傑作的捧油,可以點進以下網站──M.C. Escher – The Official Website

 

 

我從未想過描繪什麼神秘的東西,某些人宣稱的所謂神秘不過是有意或無意的欺騙!我確實玩過一些小花招,也曾花費很長時間用視覺符號表達某些概念,但目的是要找到一種將這些觀念形諸紙上的方法──艾雪

 

艾雪的作品,外行要看熱鬧很容易,但內行要看門道,除非你是個藝術家兼數學家,倘若以上兩者您只具備一種身份,又或者兩者都不是,那麼您極有可能像小的一樣,在那不可思議的世界,連續的圖形裡繞得暈頭轉向,雖不知所以然卻還是感到萬分痛快。

自畫像.LITHOGRAPH-1929  

自畫像.1929

 

 

製造驚奇,突破空間的限制,一直是艾雪追求的目標,盡管在他的創作裡,美感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部份,但在這些作品裡呈現的和諧、共存、生生不息卻仍真真實實的灌溉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看畫的過程中得到極致滿足的感官體驗,所以,我們又怎能說艾雪的世界沒有美感呢?

三個世界  

三個世界.石版畫.1955

 

 

藝術是一種創作者和觀賞者互動的關係,艾雪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成就與樂趣,而我們在觀看他的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了驚奇與滿足,這樣的連結,使得他的創作超越了理性與感性,成為藝術與數學界的不朽傳奇,這個展覽,小的我看得既過癮,又滿足。

《蜷曲》(Curl-up;1951)  

蜷曲(Curl-up).1951

 

附註:

1.本文引用的文字來自──

魔鏡.埃舍爾的不可能世界.布魯諾.恩斯特著.田松、王蓓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內文所使用的艾雪作品,皆引用自「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官網FB及艾雪英文網站

 

=========================

相關文章──

世界太複雜,那麼就來看米羅吧!《女人、星星、小鳥:米羅特展》

用光影定格印象中的悸動《國立歷史博物館.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達文西先生,您是穿越來的吧!《國立故宮博物院.蒙娜麗莎500年|烏菲茲美術館珍藏|達文西傳奇》

以神來之筆,創造珍珠之光《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

莊周夢蝶.孰幻?孰真?《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

關於才子這件事《故宮博物院.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關於文人筆下的世界《故宮博物院.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

 

錯覺藝術大師.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

展期:2014227201462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一樓

官網:http://escher-tw.mediasphere.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Escher.TW?fref=ts

arrow
arrow

    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